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

本文以克萊恩學派觀點,描述一位自戀狀態之青少年,接受筆者一週三次,為時三年的治療過程後,夢境主題及移情內涵之轉變。根據當代精神分析理論,自戀病患處在一種缺乏客體的狀況下,拒絕承認自己對客體的需求,若客體擁有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表現出強烈嫉羨與憤恨,並以貶抑、嘲笑、淡化客體存在之方式,使自己留在自給自足、自大全能的狀態中。弗洛伊德認為處在自戀狀態中的病人,缺乏移情現象,無法被治療。克萊恩學派則認為藉由詮釋負向移情,可導出病人對治療師的移情,使治療得以進行。本報告以夢的分析為主軸,描述案主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夢境主題及在診療室中的移情內涵,由拒絕客體,到嘗試接受客體的曲折心路歷程。漫長三年的治療使案主能夠在嫉羨、懷恨她所需要的客體時,亦能將客體的美善留駐心中。

關鍵詞: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自戀狀態、負向移情、移情詮釋、夢的分析。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