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珮瑀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

本文以自體心理學為理論基底,從自體疾患(self disorder)的觀點,詮釋「消沉傾向(self-affliction tendency)」(吳珮瑀、林清文、陸洛,2016)。就 Kohut所提出之自體疾患定義,分析Church及Brooks (2009)就隱微自殺現象所編擬之模擬個案—Jack,分析其內在自我(self)發展的貧瘠如何導致其消沉的生活態度,以致於孤寂而死。此舉乃嘗試說明,所謂「隱微自殺」實則為自體疾患常出現之消沉經驗。

Jack的遭遇是許多成癮、情感疏離、人際關係困 難者的縮影,從自體發展來看,符合Kohut所謂自體缺陷,乃至自體疾患的定義;從消沉傾向的眼光來看,人們可以從其存在疏離、困竭思覺、疏忽自我照顧及關係矛盾等四方面,觀察其自體缺陷之外顯行為,有助於自體疾患之辨認。

消沉傾向之探討有助於增進心理治療工作者對於人類自我毀滅與破壞行為的了解,並從自體發展之脈絡,深入解析廣泛存在於現代人生活中的消沉現象,有助於預防身心疾病的發生。

關鍵字:自體、自體心理學、自體疾患、消沉傾向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