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與「度」─心理計量與評估的科學

黃宏宇 主編

        自從Francis Galton開啟了心理學研究之量化大門,以系統性、量化為基礎的心理測量便是眾多心理學家追求的目標。而在心理學家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與量尺來進行個體表現的評估時,也同時關注心理測量工具的穩定性與推論的有效性。因此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ing theory)便提供了測驗發展、評估與解釋的指引依據。走過一個世紀,古典測驗理論對於測驗信度與效度的檢驗方法已成為這個社群的共識。然而統計方法與電腦運算技術的進展,提供了檢驗心理測驗品質的新方向,而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為分析方法的理論派典,也成為現今心理測驗建構與分析的顯學。隨著21世紀的到來,測驗分析理論進入百花爭鳴的時代,例如現代測驗理論(modern testing theory)、電腦化測驗(computer-based testing)或實驗設計(experimental design)等不同取向。但是不論心理測驗研究與分析方法如何演進,心理學家還是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致力發展高品質,值得信賴的心理測驗。在這一期的四篇研究論文中,便能清楚看到這樣的發展軌跡。

本期的心理計量專題論文,經過嚴謹的匿名審查結果,共計刊登四篇專業學術論文。第一篇為劉又綺、曾亦涵、蔡明成與葉在庭的「社會知覺推論測驗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該研究將社會覺察推論測驗進行中文化編製,並以情境式的影片呈現,以增進其生態效度,而在一般大學生與腦傷患者的樣本群中建立該測驗的信效度指標,值得仔細一讀。第二篇為李雅慧與盧婧宜的「前瞻因應量表發展之研究」,在這一篇研究中,作者們有感於人口老化的快速,宜建構一套適合評估中高齡者老年因應態度、行為與能力的測量工具,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該量表的適配度與信效度指標,值得參考。第三篇為黃上銘與顏志龍的「幸福企業評選指標效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幸福企業評選為例」,作者們在此篇研究中,精彩地區分客觀與主觀幸福感之差異,以幅合效度檢驗的觀點出發,收集一般企業與幸福企業在幸福感量表上之表現,支持了主觀幸福感與客觀幸福感本質建構之差異,值得引用與擴展。第四篇為鄭逸如與蔡宇哲的「自我控制訓練課程:設計與成效評估」,這篇研究聚焦在自我控制的訓練課程上,以自我控制量表作為實驗效度的檢核工具,研究結果顯示為期六週的自我控制訓練,能有效提升個體的自我控制與握力測試,不論在即時測量或延宕測量皆顯示實驗組的表現優於控制組,值得參考。

身為這一期的專題主編, 很榮幸地向大家推薦這四篇優秀的專題論文,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心理計量的研究領域,「應用心理研究」也將持續地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分享與拓展的專業平台。

(撰稿人:黃宏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