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雲 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近年教育部推動「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其中「篩檢高關懷群學生」為實施重點。篩檢文本成為用來辨識學生「憂鬱情緒」的認知地圖,啟動校園內外專業人員進行跨界合作。本研究主要透過篩檢人力培訓現場及校園實作現場,進行連續三年的田野觀察、記錄,並以訪談為輔,經由工作流程的探索,來了解校園心理健康監管機制如何運作。重要發現四點如下:篩檢工具為校園心理衛生管理「效力」、「生活經驗的主述敘事」與「量表的意識型態敘事」的斷裂、篩檢工具歸回主述敘事的「在地化」傾向、篩檢文本做為啟動治理關係的中介。針對研究結果,作者提出四點討論-待被質疑的憂鬱自傷防治的社會結構性需要與價值認知、不當的模仿與同形機制促成跨界傳播與合作、校園輔導工作做為「精神醫學意識型態機器」的反思、校園輔導工作者的能動空間與在地知識發聲,以期進一步對此制度、實作與所隱含的意識型態進行更深入的批判與反思。
關鍵字:文本治理、高關懷學生、憂鬱自殺(傷)防治、建制民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