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光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家庭心理學自1960年代發展至今,已儼然成為一獨立的學門。特別是1985年美國心理學會正式認可「家庭心理學」這個分支領域之後,它不僅有專屬的組織及專業期刊外,同時在美國幾個大學也陸續成立了「家庭心理學」的人材訓練課程及學系,各項研究活動可謂方興未艾。
然而作為心理學學術研究與專業實務的一個新興領域,家庭心理學本身的發展還待持續努力。尤其對於此一學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來自家庭研究、家庭治療及心理學其他相關領域,在定位(identity)問題上的質疑,仍是家庭心理學者目前亟欲處理的當務之急。整體而言,家庭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支,致力於探討個人與其家庭內外關係的問題,以改善人類的家庭生活品質;因此,它成立的目的是希望既能成為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項專業,使能結合理論與實務、研究與訓練,以及兼顧預防性與治療性的臨床應用。在這樣的訴求目標下,它採用了不同於傳統心理學以個人為探討重心,改採把家庭當作一個有機整體的「系統論」觀點來處理所面對的家庭問題。
在現今發展出來眾多的系統思維觀點中,何種系統思維觀點才能夠確實達成家庭心理學上述的宗旨?而採用系統思維觀點對以往心理學的家庭課題研究又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對於這兩個問題,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於去年四月十八日,召開了「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小型研討會作為拋磚引玉,希望集合學界同好透過集思廣益,共同為它們找尋答案。此期「家庭心理學」專題中刊登的文章正是該次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其中趙淑珠的論文是會後補上的),在聽取與會學者及匿名審查者意見,經過多次修改後的初步成果。基本上這些文章可以被看成是認同以「整合歷程的多元系統思維觀點」(integrative process systems perspective,以下簡稱為整合歷程的系統觀點)作為家庭心理學的研究典範,並希望透過運用這一研究觀點,作為反省國內心理學以往所進行「家庭」課題研究的立論基礎。
雖然有不少的心理學者(主要包括發展、社會、輔導及臨床等心理學者)都曾以「家庭」課題作為探討主題,但以往這些心理學式的家庭課題研究,由於在心理學其它分支領域研究中多處於附屬地位,不僅導致研究課題無法有交集,即便是有交集的課題,也都因研究觀點的不同而無法累積研究成果,遑論可以提出足以解決台灣社會各式家庭問題的知識。我們在此推出家庭心理學專題的用意,正是希望透過推動這一以「家庭」為研究主體的學門發展,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
無可諱言的,單就這五篇文章不可能對國內以「家庭」為課題的心理學研究提供顯著的貢獻。不過這五篇文章各分別針對家庭課題研究的五個面向提出討論。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針對不同階段的系統觀點進行比較分析,還有一篇文章則介紹了用以測量「家庭系統」常見的幾個工具的內容與方法。對於不熟悉系統觀點以及如何測量家庭系統的讀者來說,它們會是很不錯的導讀文章。至於其餘的三篇文章,則從「系統思維觀點」取向下,分別針對家庭中常見的「循環性衝突」現象、婚姻適應以及性別研究等議題進行探討,是屬於如何應用系統觀點進行家庭課題研究的範例。而每篇文章最後都提出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意見,雖然在落實這些建議意見時還會遇到爭論,但把家庭當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強調應深入瞭解其成員實際的互動歷程,使更完整、具體的釐清它們的影響效果,以作為實務工作依循參考的目標卻是應無異議的。
當然,除了這五個面向外,還有許多的課題也值得深入探討。編撰此期家庭心理學專題的用意,不僅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對此一新興領域的關注,更期待能號召更多人願意加入經由「為實務而做研究,為研究而做實務」(Research into Practice/ Practice into Research)途徑來達成改善家庭生活品質目標的行列。最後,竭誠歡迎有興趣者加入每月第三個週六早上在中研院民族所2420室定期召開的「家庭心理學」研究小組聚會討論,或與本人聯繫。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