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虹飛 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黃志順 台北巿永樂國小
本文試圖呈現兩個課程改革的教師個案,描述台灣與美國兩所小學的三位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經驗歷程,再以杜威的經驗理論為詮釋架構,比較分析其中的意義。從個案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若要邀請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應該儘可能使其從中獲得正面的成長經驗,而儘量避免造成負面的成長經驗。課程改革若是不能給教師帶來正面的成長經驗,我們很難認為此種改革能夠延續。我們主張,把教師的成長置於優先,並將課程改革視為教師成長的延伸,而非倒過來,將課程改革的成功當作目的,再把教師看作執行的手段。在我們探討「怎麼讓課程改革成功﹖」之前,我們必須先回答「怎麼讓教師成長﹖」這個更基本的問題。如果能夠提供使教師持續成長的外在條件,而教師的內在條件也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課程改革應能水到渠成。我們如果希望孩子得到什麼,就先要讓老師得到什麼。
關鍵字:課程改革、教育改革、教師成長、杜威、個案研究、師資培育、質的研究、比較教育、詮釋性研究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