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當前的華人社會,無論是助人工作或醫療專業,普遍地都逐漸走向目標取向、工具理性的專業發展。本文於是提出「人文臨床與療癒」的必要性,且將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受苦與療癒的範疇。「人文臨床」的關鍵概念,首先在於對「受苦現場」之驅動裝置的性能予以更多的關注。「受苦現場」本身即是力量流動、轉移、變化的驅動裝置。「受苦現場」給出的知識條件、行動的充分性,嘗試將人文社會學科的真實力量場匯聚在一起,而且這個力量場所發動的,不再是過早被符碼化的抽象概念,既非「因果模型」亦非「因果關係」,而是現場諸力量的變化生成。奠基於「人文臨床與療癒」的基本立場與關鍵概念,本文旨在探討「人文諮商」的範疇內涵與發展策略,將人文學還原回生活現場,也將心理學接引到人性處境的根源處;並以常民生活世界為諮商場域,探究其中的療癒形式;進而建置一套可供人文學科之學習者,能從人文傳統的生活世界出發的「人文諮商」,且希望能擴大其助人技藝的視野,而不再僅限於傳統心理諮商之框架。這樣的做法試圖開展臨床心理本土化多元進路的可能性。
關鍵詞:人文臨床、人文諮商、心理療癒、臨床心理本土化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