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育誠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近二十年血液循環研究所提出的「徑向共振理論」,將中醫生理、病理、藥理與臨床傳統,揭露在當代物理、數學與生理學的視野中,得以科學概念解釋中醫經脈、穴位、臟腑、五行相生相剋等現象。《難經》中「五臟藏七神」論情志與七情,即五臟提供了六腑共振所需的能量基礎,並以循環系統為核心,整體而系統化地維持大腦生理恒定與功能,表現出各類情志現象。以循環系統為核心的經絡運作具備物質、能量、生物資訊三大系統性元素,形成其他生理功能系統的基本條件,亦為「情志」表現的的重要基礎。而各種生理或心理機制,都可以透過十二經脈的共振頻譜加以分類或解構,也可以透過十二經脈盛衰分析,觀察出「習性反應」的痕跡,並從而客觀檢驗病理或藥理對心理的作用。中醫從兩千年《黃帝內經》以降將身體、心理、精神與言語行為視為一個整體,「五臟藏七神」蘊含的不只是由生理而心理、由身體而精神,由物質而靈魂,更重要是體現「道生一,一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中國古老哲學。
關鍵詞︰脈診儀、徑向共振、經絡、情志、中醫科學化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