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誠 蘇黎士大學心理學系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襲充文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  暨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本文是一篇文獻回顧性的文章,全文主要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就臉孔辨識的議題做一廣泛且深入的介紹,從臉孔辨識異於一般物體辨識的「倒立效應」切入,並進而討論倒立效應之外的其他臉孔辨識的指標。接著,介紹臉孔辨識的一些特殊現象的相關研究,包括臉孔的半側臉效應、柴契爾效應、他族效應及負片效應等。然後進入臉孔辨識的大腦神經機制的研究,首先討論許多關於臉孔辨識的大腦神經生理研究,包括事件相關電位的與功能性核磁造影的,這些研究發現辨識臉孔時所引發腦部的反應異於辨識一般物體。接下來,討論不同類型的病人,這些病人共同的特點是他們辨識臉孔時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有些病人是因為腦傷引起的臉孔辨識障礙,有些則是基因造成的,甚至還有些病人是因為出生時受到視覺剝奪造成的。近年來,甚至發現有許多人雖無任何生理疾病或視覺剝奪的經驗,但是他們卻有先天性的臉孔失認症狀。之後,討論四類試圖訓練受試者辨識臉孔的研究,包括古力寶(Greebles)、倒立臉孔、跨種族臉孔,和發展訓練等;以及這些訓練研究及其發現對臉孔辨識機制的啟示。本文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移至臉孔辨識的發展議題,針對目前關於此議題的相關研究發現做較深入的探討與介紹,自嬰兒的臉孔偏好研究談起,接著將臉孔辨識的歷程區分成兩個切入的角度,包括「臉孔的整體處理與部件處理」及「臉孔的初階關係特性與二階關係特性」,並針對這兩個角度探討相關的辨識歷程與發展差異的研究發現。最後,針對臉孔辨識的研究現況,提出五個仍待進一步釐清或探討的問題,作為本篇多層次文獻回顧的結論。

關鍵詞:臉孔、臉孔辨識、發展差異、臉孔辨識發展差異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