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木蘭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卓俊伶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吳姿瑩 美國東密西根大學護理系

本研究以「健康促進模式」為基礎,探討「青少女身體活動」的相關決定因素,並希望透過研究發現,體育教師能更瞭解他們學生身體活動的行為,且有效促進其採取動態的生活型式。本研究採用「兒童/青少年活動計量表」、「情意反應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知覺利益量表」、「知覺障礙量表」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量表」,進行資料蒐集。量表內容內部一致性之Cronbach α 係數範圍在 .76 至 .92 之間。以方便取樣選取台灣北部某兩所職業學校及兩所高中的女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 501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徑路分析」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 「自我效能」對「青少女身體活動」的直接預測力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社會支持」、「情意反應」、「知覺利益」、「知覺障礙」及「和當時行為競爭的需求」的預測力,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2)「社會支持」和「情意反應」透過「自我效能變項」間接預測身體活動的效果,達統計上顯著水準。「社會支持」和「情意反應」透過其它變項的間接預測力,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是身體活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社會支持」和「情意反應」可透過「自我效能」間接影響身體活動。因此,在設計身體活動促進方案時,應該將「社會支持」、「正面情意反應」和「自我效能」當做介入變項,納入推廣青少女身體活動行為的考量。

關鍵詞:健康促進模式、身體活動、特定行為的認知

線上閱覽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